?機器視覺光源是機器視覺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,其作用是通過特定的光線照射,突出被檢測物體的特征(如輪廓、紋理、顏色、缺陷等),同時抑制背景干擾,為相機提供清晰、穩定的圖像,確保后續圖像處理和分析的準確性。
?

使用機器視覺光源時,需結合光源特性、檢測對象、環境條件及系統匹配性綜合考量,以確保成像質量穩定、檢測結果可靠。以下是關鍵注意事項:
一、與檢測對象的適配性
材質與表面特性適配
高反光物體(金屬、光滑塑料、玻璃):
避免使用直射光源(如高角度環形光源),否則易產生眩光(過曝白點),優先選同軸光源(光線垂直入射,減少反光)或低角度光源(光線從側面照射,突出邊緣和凹凸缺陷)。
可搭配偏振片(光源和相機鏡頭均加裝),過濾反射光中的偏振成分,增強圖像對比度。
透明 / 半透明物體(薄膜、玻璃、液體):
優先用背光源(從后方照射,形成輪廓剪影)或漫射光源(減少穿透光的折射干擾),避免正面照射導致的光線散射模糊。
檢測內部缺陷(如氣泡、雜質)時,可嘗試紅外光源(穿透性強)或紫外光源(激發熒光反應)。
粗糙表面(鑄件、木材):
選用漫反射光源(如球形光源、 Dome 光源),通過多角度漫射光填充表面凹陷,減少陰影,使光照更均勻。
顏色與特征增強
根據檢測特征的顏色選擇光源波長:
例如,檢測紅色字符在綠色背景上的缺陷,用綠色光源(背景反射強,字符吸收多,對比度高);檢測白色物體上的黑色劃痕,用白色光源(通用且顯色真實)。
避免光源顏色與物體顏色 “沖突”:如藍色物體用藍色光源照射,易導致特征與背景融合(反射率接近),應改用紅色或綠色光源。
二、光源參數的調試與穩定
亮度(照度)控制
亮度需與相機曝光時間匹配:過亮導致圖像過曝(細節丟失),過暗導致噪聲增多(模糊)。建議通過相機直方圖觀察,確保圖像灰度值集中在 128±50(8 位圖像),避免飽和。
優先選擇可調亮度光源(通過控制器調節電流),而非固定亮度,方便適應不同批次物體的反光差異。
均勻性保障
光源照射范圍內的亮度均勻性需≥80%(中心與邊緣亮度差≤20%),否則易因亮度不均導致誤判(如暗區缺陷漏檢)。可通過相機拍攝白卡紙,觀察灰度值分布驗證。
安裝時確保光源與物體的距離適中:過近易導致中心過亮、邊緣過暗;過遠則亮度衰減且范圍過大(能量浪費)。
穩定性維護
光源需恒流驅動(避免電壓波動導致亮度變化),長期使用時定期校準亮度(如每月用照度計檢測),防止 LED 老化導致的亮度衰減(通常壽命 10,000 小時后需關注)。
避免光源頻繁開關(影響 LED 壽命),可設置常亮模式(配合相機同步觸發)。
三、環境干擾的規避
環境光隔離
室外或強光環境下,需加裝遮光罩或搭建暗箱,避免自然光、車間燈光等干擾(環境光可能導致圖像灰度波動,破壞檢測一致性)。
若無法完全遮光,可選擇高頻頻閃光源(與相機快門同步),僅在曝光瞬間發光,減少環境光影響。
溫度與粉塵防護
高溫環境(如靠近熔爐、烤箱)中,選用耐高溫光源(工作溫度 - 20℃~85℃以上),避免 LED 因過熱失效;必要時加裝散熱風扇或水冷裝置。
粉塵、油污多的場景(如機械廠、食品加工),光源需帶防塵防水外殼(防護等級 IP65 及以上),定期清潔表面(用軟布蘸酒精擦拭,避免刮傷透鏡)。
四、與視覺系統的匹配
與相機 / 鏡頭的協同
光源照射范圍需覆蓋相機視野(略大于視野 10% 為宜),避免邊緣漏光或光照不足。
光源波長需與相機光譜響應匹配:黑白相機對紅外光敏感,可搭配紅外光源;彩色相機需用白光或三基色光源(否則顏色還原失真)。
鏡頭焦距與光源角度匹配:短焦距鏡頭(大視野)需光源照射角度大,長焦距鏡頭(小視野)可選用聚焦光源(如點光源)。
安裝位置與角度
光源角度直接影響特征呈現:
檢測表面劃痕、凸點等微觀缺陷:用低角度光源(<30°),光線沿表面掠過,缺陷處形成陰影,增強對比度。
檢測尺寸、輪廓等宏觀特征:用高角度光源(>60°)或背光源,減少陰影干擾,確保邊緣清晰。
避免光源與鏡頭 “同軸過高”:否則易產生 “鏡面反射”(如金屬表面的光斑),可微調光源位置(偏移 5°~10°)或增加漫射板。
五、長期使用與維護
定期檢查與更換
每周檢查光源線纜是否松動、接口是否氧化(接觸不良會導致亮度閃爍),及時清理灰塵。
當光源亮度衰減超過 30%(對比新光源成像效果)或出現局部 LED 熄滅時,需及時更換(避免因光照不均導致檢測誤差)。
記錄與標準化
調試完成后,記錄光源的參數(亮度值、角度、距離),形成標準化作業指導書,確保換班或換線時參數一致。
對關鍵檢測工位,可保存 “標準圖像” 作為基準,定期對比,發現光源異常及時調整。